编辑:百川教育 来源: 发布时间:2009-02-25 12:06:49
●名校变革先行
观察国内MBA教育动向,中欧、光华、清华等几家名校的动作举足轻重。而现今几家名校不约而同地举起了课程变革的大旗,不由得令外界判断确信中国的MBA教育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。
强调“软技能”和“整合化”成为这一次MBA课程改革的两大亮点。
于去年9月启动的清华“新版MBA”的最大改变是MBA 学生的第一年核心课程,即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,在这其中,除了过去就有的必备知识——会计学、管理经济学、公司财务、市场营销等课程外,还特别增加了第一模块“软课程”——管理沟通、批判与分析思维、领导力开发、组织行为学、商业伦理与法律,第四模块“整合实践”——包括六人团队、课程报告、小组演示、教师指导、校友参与、企业合作等等。
而在稍后11月间启动课程改革的中欧MBA课程改革似乎不谋而合,在它的一系列课程改革中,除了国际学生必须通过基础中文考试、中国人力资源课程列为必修课以外,“整合多领域”、“软技能和分析能力”两大块课程成为中欧改革的重点。
一股反思的浪潮,或者说是变革的浪潮正在向国内的商学院教育界席卷而来。中欧、清华经管学院已先后做出很大的动作,接下来据称人大商学院的MBA 课程也已列入2009年的日程表,业界预计还会有更多的知名商学院纷纷采取动作……
●认知上有误、课程上有偏颇、内容上有缺陷是现存MBA教育的主要问题
一场MBA课程变革突然而至,而大多数人,特别是国内的商学教育界在此前却无太多预感。
“改革最早出现在斯坦福、耶鲁,西方的顶尖商学院开始注重软能力的培养,即开始重视沟通能力、领导能力、社会责任感的培养。”人大商学院MBA中心副主任吴江华不完全同意这场改革源自金融危机的观点,他说早在2006年这场变革已经开始了。
事实上MBA教育的变革近年来一直在胎动之中。对传统MBA的批评声音来自商学院内部,其中最知名的就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明茨·伯格,这位《管理者而非MBA》的作者认为,“管理教育的对象应该只限于那些表现出色的实践中的管理者。如果课堂上讲授的是抽象和孤立的知识,学生们就没有机会讨论和评析做决定时自己遇到的困境。所以商学院的最佳招生对象是表现优秀的经理人。”
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MBA教育来说,在受追捧的同时,面临就业难、毕业生综合能力差等更多问题。
“认知上有误、课程上有偏颇、内容上有缺陷是现存MBA教育的问题。”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同时还认为未来几年MBA学生的主体是80后,而现在的变革也是面向他们而来,“这代人知识面很广,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很强,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则相对较弱。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,这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。这是我们所面对的诸多挑战中,不可忽略的一项。这批‘80后’MBA学生必须要经受更多在沟通与团队协作方面的训练,如何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,对金融风暴后的商学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。”
●未来的MBA变革将会集中在四个方向
新版MBA在清华已有半年,来自学生和同行的正面反馈还是让清华经管校方感到满意。
据了解,软课程中的管理沟通、领导力、商业伦理这些课程,在传统的MBA教育中都是选修课,而现在都成为必修课。成为必修课的这些软课程对于教授的要求非常之高,教授在授课前要花很多精力准备PPT、短片,课上组织学生小组交流,通过角色扮演,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上级、下级和同级对自己的看法。而到了商业谈判的课程,则需要模拟实战场景,进行一对一的教练式培训。类似这样的课程,对商学院和教授的要求之高,可想而知。
“即将在2009年开始的‘整合实践课程’,将是这场变革面临的一大挑战。”一位清华人士说。[FS:PAGE]他分析说,在过去课程是按照老师的专业系科设置,形成一个个间隔,缺乏多学科整合。而现在授课老师要经常跨系合作,过去以个人为单位的授课方式逐渐被打破,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,教学效果将取决于授课教师之间的默契程度,很有可能的结果是,好的很好,差的很差。
“强调课程的整合性,是因为现实的管理问题是综合的,特别是现在经济全球化 ,企业组织扁平化,这更需要MBA在教学中整合各种课程。”吴江华认为未来的MBA变革将会集中在四个方向上,即软能力的培养、强调课程整合性、强调国际化的经验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。
MBA的变革史
走过百年的MBA教育大致经过以下几次重要阶段:1908年4月8日,33位踌躇满志的经理人聚集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,开始攻读一种新型学位——工商管理硕士。最初的MBA教育借鉴医学院教学方式,强调时间。
进入上世纪20年代,哈佛启用的案例教学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。
1959年,福特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当时整个MBA的教育质量较低、没有系统性,于是美国商学院注重学术研究,分成很多专业。
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,内部出现批评浪潮,其中代表人物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明茨·伯格认为MBA教育过于偏重理论,偏离了实际方向。